NLH0006.jpg

一位義大利媳婦、臺灣女兒的十年美味探索!
在義大利,當令即食與費時醞釀的食材,並陳於料理中;
農人與店家,各有堅持與職人魂,上市場就像一趟深刻的研習。
他們用故事和食材,在廚房與市場上醞釀出日常的美好,

這就是義大利美食傳遞出的真食滋味。

和馥如老師相識於一場料理講座,之後就成為facebook上的朋友。那次的主題是地中海飲食的奧妙。其實上課內容我早已忘記,但永遠忘不了老師只用新鮮番茄、番茄乾和大蒜做出來的義大利麵的好滋味,還有老師一直掛在嘴邊的“開心吃飯”的提點。

自己雖然也愛料理、愛看食譜,但我料理時總是對食材與調味料的用量敷衍了事,一來實在是覺得做菜時已經夠手忙腳亂了,還要翻書、秤重、算湯匙數,實在麻煩,二來是我本就覺得困惑,食譜上說要馬鈴薯兩顆,大蒜一瓣,但老師的馬鈴薯是什麼品種、有多大顆?我在東京就買過比馬鈴薯還大顆的大蒜啊~~

所以我對於需要精心計算比例的烘培類興趣缺缺,尤其在朋友的工作室裡看過布朗尼從頭至尾的製作過程後,知道美味的布朗尼中奶油和糖的用量如此之多後,我就決定以後自己不做需精密量測的甜點,開心吃喝就好~

「義大利食譜裡充滿美麗卻不精準的字眼,十足隨性浪漫:「q.b(夠了就好)、「a poacere(隨喜)、「un flo d’olio(一線橄欖油)、「un ditto di’vino(一指高的酒)……

有回問婆婆少蛤蠣要放多少酒。她推了推老花眼鏡,問我:「你有多少蛤蠣?」聽完我說的量,她瞇著眼睛,進行目測一般,兩指手指橫著併再一起,「放這麼多酒差不多就可以啦!」她的意思是用杯子裝酒,約兩個手指橫過來的高度,加下去就對了。我皺著眉想,她指的杯子底徑多少啊?」

讀到這段話,Bingo!!!!!

我不禁大爆笑,難道我靈魂深處有義大利廚師魂,我做菜就是這樣子的!!!!

「這些年回臺灣,朋友們總會要求我做義大利菜分享。有回大家想學海鮮燉飯。一進廚房,問朋友這蝦打哪兒來,心裡想著太平洋或沿海養殖場之類的答案,朋友卻說:「超市。」沒有不對,卻很直接反映出我們對食物源頭的疏離。‧‧‧‧‧‧義大利人習慣吃家裡附近生產的東西,很少擠在店頭排隊,他們與食物生產者是好朋友,花很多心思捍衛傳統、照顧土地。」

近年來,台灣有些餐廳開始推起生產履歷,其實這是好的,讓消費者清楚知道資進去的是什麼。但我總覺得那是藉口,實際上是為了收取相對的高價所付出的行銷(對不起,我極端了~)其實,真正安全、美味CP值又高的,就隱身在家附近的傳統市場阿~

假日早上如果走一圈傳統市場,許多開著發財車的農民,載著早上剛採,上面還有露珠的青菜,便宜又好吃;一靠近魚販,老闆就親切地告訴你今天豆子魚新鮮,加點薑絲清蒸就好。買了幾次,你就會知道,國小側門發財車上的葉菜類最漂亮,市場尾那家買根莖類划算。

「後來才慢慢體會,清楚瞭解每樣食材的特性、深知自己/家人的喜好、做菜過程是輕鬆、隨興的。沒有對錯,沒有量尺,唯有跳出標準化的框框、在家動手,從錯誤中學習,甚至享受錯誤的過程,最後研發出「自己的」版本,才是學做菜的不二法門。」

生活漸豐,我們在“食”方面越來越講究,講究食材來源、配方正統、烹調手法、飲食健康,甚至是料理歷史,食酒搭配,每個領域都有專家研究。但是,卻鮮少有人強調一個有「愛」的廚房是什麼樣子,又像是初次與馥如老師相遇時,老師時刻提醒著要「開心吃飯」這些看似基本的東西,常常在我們過分「認真」中,遺忘了。

馥如老師的「真食義大利」書中,以一個台灣土生土長,後遠嫁義大利的吃貨觀點,用平實的語言,告訴讀者他的心得,有時是自家廚房哭笑不得的故事,有時是走訪各地的觀察,有時更將義大利與台灣的飲食文化,做巧妙的連結。

拜讀此書,我腦中一直浮現義大利媽媽們在開放式中島廚房,一邊唱歌一邊做菜的快樂畫面,或是兩個義大利人邊喝酒邊爭論自己媽媽的肉醬配方更為美味。如同書的副標「土地、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」,書中傳遞的,不只美食,更是對風土的情感。

 

上博客來看看本片訊息→真食義大利 ,若您由此連結購買本書,我會有小小的回饋金,在此由衷感謝您支持我環遊世界的小小夢想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荒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