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洋人愛吃馬鈴薯,中國人也愛吃馬鈴薯,是的,我就是一個愛吃馬鈴薯到不行的人~去速食店時,我可以捨漢堡不吃,但薯條絕對是馬上吃光光,無論是要吃飽或是吃巧,馬鈴薯就是一種可當主食,又是完美配角的優秀食材,這次就以馬鈴薯為主角,好好來習作一番!
[馬鈴薯味增湯]
洋蔥與馬鈴薯切成個人喜好的大小,水滾後,先將洋蔥丟入,約5分鐘後,將馬鈴薯放入,並加入味增、鹽、高湯粉調味,若喜歡馬鈴薯口感軟綿者,關火後可以蓋上蓋子再悶煮一下。
這是一道快速又療癒的湯品,而且煮的順序完全依個人喜好調配,我個人喜歡吃軟到快要化掉的洋蔥,所以我是先煮洋蔥讓它慢慢熬,馬鈴薯我也喜歡比較綿密的口感,所以我關火後還悶了好長一段時間。陰雨的天氣,若是沒時間煮味增豬肉湯時,我會快速煮個馬鈴薯味增湯,感覺去濕心又暖。
[酸脆土豆絲]
馬鈴薯切成細絲,先過水洗去澱粉。油鍋熱後快速拌炒後下木耳絲,接著從鍋邊下一點白醋,並適量加入鹽與鮮味粉調味,起鍋前再快速拌入香菜。
許多餐廳都有的開會小菜酸辣土豆絲,美味重點在於脆,所以料理的時候動作要快、快、快,煮的時間一長土豆就會軟爛,加了白醋更可提鮮保脆,若能加入點花椒籽辣油味道一定能更為豐富,但家中沒有辣油,所以加了香菜以增加香氣~若敢吃香菜,這倒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[馬鈴薯煎餅]
馬鈴薯刨絲後,適量加入麵粉和水攪拌成麵糊,並加入黑胡椒和鹽調味。平底鍋熱後,在鍋底均勻刷上油後,將麵糊倒入、平舖,待底部略有酥脆感時翻面,一直煎兩面都酥脆,且內部麵糊都熟透時,就可以盛盤並且搭配番茄醬、芥末籽醬食用。
煎餅類的料理最苦手的地方就是翻面,尤其我料理時不敢下太多油,常常會煎得坑坑疤疤地,我想除了使用平底鍋外,煎餅一次不要煎太大或太厚才是最保險的,好在馬鈴薯是很隨和的食材,煎得焦的部分香脆好吃,不那麼焦的部分也很香甜,馬鈴薯煎餅實在是有點餓又不太餓時的點心好選擇~
[檸香洋芋角]
馬鈴薯洗淨後,帶皮切成不規則塊狀,油熱後轉小火,仔細將馬鈴薯煎熟,表皮略呈金黃時,灑上一點鹽,並從鍋邊緩緩加入約兩湯匙的檸檬汁,煎到馬鈴薯收汁且外皮焦脆時,灑上一點義大利香料後盛盤,食用時可沾著自製沾醬(優格+沙拉醬+檸檬)就更顯清爽。
加入檸檬汁是朋友教我的小撇步,多加了檸檬汁,除了口感會有檸檬的清香,’並可以讓表皮焦化的更漂亮,實際做了還真不假,多了一個小步驟就整個大大提升了~
[蘑菇燉洋芋]
奶油切大塊用電鍋蒸熟,鍋中油熱爆香蒜後加入洋芋拌炒,洋芋充分沾到蒜味後取出,丟入蘑菇炒至蘑菇先出水再收乾汁,再將洋芋丟入、並加入切碎的九層塔,且以鹽和鮮味粉調味,起鍋前加入一小匙牛奶增加濕潤度。
我個人很愛軟呼呼的洋芋~洋芋已事先蒸熟,實際入鍋的時間就可以縮短,但因蒸熟也容易沾鍋,所以動作一樣要快快快!!如果有點沾鍋也別擔心,磨菇炒一炒會出水,順便把沾鍋的有點焦焦的部分帶起來,整道菜的口感就會有點黏又不太黏,這次買的蘑菇比較小顆,我又切成四瓣,就變成菇薯比例失調的狀態……下次要調整一下~另外,蘑菇和馬鈴薯都是很吃鹽的食材,鹽的比例可以加重一點點。
[培根馬鈴薯麵疙瘩Gnocchi]
(麵疙瘩作法參考Masa網站)
馬鈴薯去皮切塊蒸熟,取出後壓成泥,薯泥中拌入起司粉,再加入一顆蛋,充分抓勻,然後加入過篩的麵粉,用手揉成麵糰。接著將麵糰搓成一小個一小個圓形麵疙瘩。
乾鍋煎香切塊的培根,撈出後用培根的油脂炒香杏鮑菇,另起一大鍋水加鹽煮熟麵疙瘩,麵疙瘩撈起後,丟到培根與菇菇裡拌炒,最後加入牛奶與一點麵粉燉煮一會兒,再以鹽與鮮味粉調味,盛盤後再灑上些黑胡椒和起司粉。
第一次和麵糰奮鬥,Masa的食譜寫的好雲淡風清啊~實際上做時,因為馬鈴薯泥本身很鬆軟,我又是第一次做,所以顯得手忙腳亂,原本的Gnocchi應該是小長方形,並且用叉子在麵疙瘩上壓出花紋,但我的麵粉量較少,所以整個鬆軟又黏,所以就折衷搓成圓形。本來還怕太鬆軟,入鍋煮時會散開,還好麵疙瘩還是很配合地維持圓型。
本來想著下次要提高麵粉比例,我想如果提高麵粉比例吃起來會更Q,但目前口感鬆鬆地,並吃得到滿滿的洋芋香,也是不錯喔~
馬鈴薯的世界博大精深,除了當主角,馬鈴薯也常在我的廚房中擔任最亮眼配角,咖哩裡不能沒有他,搭配個肉絲一起炒快速又下飯,這麼隨和的朋友怎能不愛?
延伸閱讀: 馬鈴薯燉肉